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张宝澍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组织创作《血战到底》等主题书画作品缅怀逝去的英雄

2021-09-18 00:00:00 来源:指尖沈阳作者:
A-A+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充满悲愤回忆的日子。那天夜里,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而这份悲愤于沈阳人来说,又更为沉重。

  日前,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向社会公布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九一八事变当夜,沈阳真真切切发出了反抗的怒吼,很多警察在时任沈阳市公安局长黄显声的指挥下,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日寇英勇奋战。

hzH20qXHqsmhtCOTngE1I3uVqBaAlGSAZprG1glT.jpg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来临之际,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组织馆员、研究员围绕奋起反抗这一主题,创作了相关的艺术作品,将这段历史印记永久留存、传递。

  发现:三十余名警察死力抵抗

  此次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公布的档案,出自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光荣先生发现的一本名为《国难痛史》的文献合集。合集主要收录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社会各界对该事件进行的采访、报道、回忆等内容。其中,有一篇关于当时沈阳工业区六分局警察抗击日军壮烈牺牲的报道。

Nvz8XM8RUW6zwz8FOArh4IJes76woRUnPH2RHnQ1.jpg

  据《国难痛史》载:九一八事变当夜,“工业区之六分局,于夜间日军进攻该局时,该局警察仅三十余名,与日军死力抵抗,双方肉搏亘三小时之久,后因子弹告罄,外无应援,遂被日军攻入。于是此数十健儿,悉被日军杀害。碎足折胁,挖胸洞腹,肝脑涂地。尸体横陈于局门外者,多日无人掩埋,状极惨酷。”

XASlIyDWiVreWIwakXKdtaMGzji9PxruP2PXptKJ.jpg

  与以往发现的抵抗或不抵抗的内容不同,这篇报道不仅详尽地记述了九一八事变当夜,原沈阳工业区六分局三十余名警察奋力抵抗的时间、地点,还细致地描述了在抵抗失败被俘后,这些警察惨烈牺牲的经过。

  这一新发现立即引起了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的注意。在馆长张春风的带领下,该馆依托馆藏史料,还原了沈阳警察誓死不做亡国奴、浴血奋战、武装抗日的历史,并被央视编入百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的第二季第28集《山河岁月--将军之死》中。

  创作:用笔墨还原沈阳人的血性

  当历史的尘封被揭开,催人泪下的真相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警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也为了彰显黄显声指挥下的沈阳警察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组织馆员、研究员,希冀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演绎历史,定格炮火连天的热血瞬间。

kyHMrgHMaLetXTDLoZYqUuwmLk5pCZx7t27UoUEg.jpg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宝澍是此次创作团队中的一员。在接到创作任务后,他翻阅了大量与东北抗战有关的史实资料,“九一八当夜”“黄显声”“巷战”“壮烈牺牲”……当许许多多的创作灵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时,“血性”“群像”“明知打不过拼死也要往前冲”的那些警察的抵抗形象,出现在张宝澍的脑海中。而随着案头工作的不断深入,他的创作思路也愈发清晰。

  “其实有关沈阳人反抗的每个镜头都很值得去呈现,但最打动我的就是那三十余名警察舍生忘死奋力抗争的精神,那是一种男儿保家卫国的本能和底色。”张宝澍说。

  作品最初确定的创作主题是“寡不敌众也要打”,创作过程中,沈阳档案馆(沈阳文史馆)时时关注创作的进展,张春风馆长和专家们多次来到创作现场,现场指导、研讨和交流。共同认定此幅创作成果是生动再现九一八当夜中国警察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主题创作,是为中国血性男儿塑像,并最终确定了画作的主题--《血战到底》。而张宝澍也决定从小人物入手,去描摹、致敬那些无名的战斗英雄。

  在此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张宝澍先后三次改稿,画作也由最初的一米见方扩展到三米多宽、两米多高的大尺寸。画中,炮火连天,在残垣断壁中,身着制服的警察们以仅存的残壁为掩体,怒视着敌方,顽强地进行抵抗。他们身边,是猛烈的炮火,是漫天滚滚的硝烟;他们或是伤口流着汩汩的鲜血,或已经倒地壮烈牺牲……那铿锵有力的笔触、回转盘旋的凝重色彩,仿佛画作也在放声呐喊:“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哪怕打光所有的子弹,那又如何,死亡又有什么可畏惧?来吧,开炮吧!战斗吧!我们誓死不做亡国奴!”向死而生的群像传递着如雕塑般永不退缩的刚毅,唤起观者内心世界强烈的感动与共鸣。

  画作定稿后,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市书法家协会会长卢林将张春风馆长构思的题联“九一八夜,卅余警察,寡不敌众也要战;工业区旁,忠魂不泯,浩气长存壮奉天”用魏碑体郑重地写在了《血战到底》的下方。为渲染这厚重、悲怆的题材,卢林特地用牛奶书写题联,在浓墨拓印的黑底上,质感非常突出。

  建议:寻找英雄后人与相关记忆

  除了《血战到底》外,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周维新、研究员王希奇也分别创作、构思了有关黄显声和抗战内容的作品,《国之干城--黄显声与抗战六志士》和《向北》,将那段历史更直观、更形象、更有感召力地呈现出来。

UWfDFWzrZO9xX2MzziF6ffNjUMMafnctbcVTkXiu.jpg

周维新创作的《国之干城--黄显声与抗战六志士》

  9月3日,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与辽宁省社科联、沈阳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第三届推进沈阳打造抗战历史文化名城论坛”。论坛中,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的馆员、研究员们将已经完成的艺术创作进行了首轮展示。

  作为《国难痛史》合集的发现者,1998年徐光荣曾撰写长篇报告文学《血色残历--侵华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并在其中发表了有关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叙述与评论。徐光荣认为,我们对抵抗日军侵略的历史细节了解尚有很大空白,“比如,工业区六分局三十余名警察叫什么,他们长什么样子,他们是否有后人?这些内容都有待进一步挖掘。”对此,徐光荣建议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发起征集,寻找有关那三十余名警察的记忆及他们的后人。

  据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光荣、张志强介绍,当年工业区六分局警察打响反抗枪声的地方,就在如今的沈河区惠工广场附近。如果您是当年事变亲历者的后人,或者如您曾听家中长辈讲起过有关壮士们惨烈牺牲的往事,又或者您家中恰恰收藏了关于他们的资料、物件,您都可与沈阳晚报或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取得联系。

  战争岁月,你誓死守护山河周全;和平年代,我辈定当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指尖沈阳、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关彤 文并摄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张宝澍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