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堆子千年古镇 张宝澍绘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庄河青堆古镇,当我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时,我实为辽南居然深藏着这样一座千年古镇而感到震惊与惊喜。唐朝时这里叫青口,唐王东征在此登陆,大捷,为纪念,在小垞子的石头上刻下:青堆子。中国有数不胜数的古镇,乌镇、织里、南浔、束河、凤凰、平遥、宏村等等,但能在庄河完好地保留着独属于辽南的青堆,实属难得。不必说那沟沟岔岔弯弯入海的河流带来的生机,不必说那龙骨式的建筑格局独具一格,也不必说那在六月已初现红色海滩的惊艳,只说那条风雨沧桑1400年的老街,就将我的目光瞬间拉回到千年的时光之中,从贞观盛世一直到晚清民国,一时感觉恍如隔世……
这条老街也叫官衙街,有南北(太平街)、鱼市、东西(下街)、官衙(财神街)共四条街,上与普化寺和天后宫相连,下与海港相接。这样的布局可足见青堆人的眼界,上通神、下连世界。青堆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背靠东北腹地,面向大海,而海通着黄海,黄海通着太平洋,青堆人的眼里就不仅只有脚下的这一片天地了,而是胸怀着整个世界。所以在这条街上,设有专卖局、缉私局、财政局、海关、邮政局、协和会等,这是行政中心所在地。当然,拥有这些衙门的地方一定是贸易活跃、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可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站在那高大的牌坊面前,一眼望去,古朴的建筑一字排开,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中,有一处西洋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国高旧址。我认识这座建筑,应该是从孙惠芬的《秉德女人》开始的。这个古老的海边小镇,有一个女人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地图,从此她的心便开始漫游世界的旅程……在这里,我看到了那张画:一个年轻的女性坐在渔船上,端庄美丽,她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那一片辽阔的海空。这不仅是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的觉醒、放眼世界的勇气与胸怀。现在,我站在这里,无论它曾经是教堂,还是邮局、电报局,但还是国高那段历史最让我动容。可以想象,那个年代,无数的青年学子会聚在这里,接受教育,他们谈论的肯定是港口通往的世界。所以,在绝大多数乡民们还混沌未开之时,青堆人已经热烈地向往世界了。这是一座乡镇在东北历史中的地位,更是那一代人最先开启的民智。
走在街上,两旁闪过的历史风霜的浸润痕迹,却是越旧越有味道。是的,这里没有仿古、也没有过分的修缮,一间间一处处,都染着岁月的风尘。有的屋顶已经被风雨蚀食,有的大门已经被锈迹锁住,但恰因为此,它尤其珍贵。遥想过去,多少出海的人从这里起航经历大风大浪,多少商人在这里完成交易尽情享受繁华,多少青年从这里打开眼界走向世界……我久久地驻足于一处商号前,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建筑,却通过票号率先完成商业资本的转型。钟鼓楼上的雕刻精美无比,值得细细品味,那栩栩如生的吉祥物,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那古寺禅院里硕大的牌楼,象征着人们的某种敬畏。那飞檐之上的骑鹤人飘然欲飞,那影壁上的花鸟更是细致入微。当然这里还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各种信仰共存,体现了青堆包容、开放的品格。
走进一户人家,一位普通乡民,以一己之力购下七处老建筑,并投资进行了维修。值得称道的是,他修旧如旧,基本保持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我坐在他家的木条椅上喝茶,香气四溢,听女主人娓娓讲述关于这些老房子的故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夫妻俩收购老房子,完全是因为热爱,每天接待着访问者,不收分文,只为把古镇推广宣传出去,只为把这民族的古老文化传承下去。看着屋里摆放的旧式家具、收集的古物、房契等,越品越有韵味,无不透着时光的浸润、风雨的洗礼,每一件都饱含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每一张老照片都记录着从这里生在这里死的青堆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史……
这条老街让我倍感亲切。虽然它没有江南古镇那种精致灵秀、没有山西古镇那种庄严大气、没有云南古镇那种神秘莫测、也没有安徽古镇那种典雅蕴藉,但它有我们最熟悉的气质:质朴、端庄、厚重。它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触目可及。它无一不带着地域的特色,深接地气,带着古朴之风,同时也莫名地带着一种大海扑面而来的气息:开放与融合。也许,我不必考证这里的一砖一瓦究竟是出于哪个年代,也不必在意这里是否留下过文人墨客的足迹,更不必在意它有没有古老的传说,我只要在这石板路上走过,用脚步敲打着那交错的时光,仿佛倾听千年往事,越过沧海桑田,已经是青堆所赐。何况我还看过如此规模、数量、保存完好的街巷,依然是当年的样貌,保留着青砖黛瓦、翘脊硬山式建筑,当然还有那几乎已经绝迹的海草房,无一不是最美的相遇。
感谢青堆,还保持着原有的样子,让我有幸欣赏这不可移动的宝贵文物;更感谢那些致力于保护的人们,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让这些文物可以开口说话,讲述青堆故事。此刻,我只是青堆的一个探访者,用双脚叩响历史,想象着这条街的旧时景象,大门前是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石板路上不时驶过车队,灯红酒绿中多少声色犬马,不远处的港口商船停泊……而今的青堆,恰逢好风又起,正是出海的好时机,那海湾里的大船正蓄势待发。而老街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寻古问今,岁月轮回,千年风雨,那首古老的歌谣不知从哪里响起,却依然在传颂:背呀背,上青堆,买个火烧捎个梨……
来源:沈阳日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